30岁前挫折不断,60岁后他要造飞机,200亿资产为接班发愁


2013年3月11日上午8点半,正在出席“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左宗申、高培芬、赵秀君,分别骑摩托、乘地铁和开轿车从宣武门出发,比赛谁能率先到前门。

结果,比赛发起人、骑摩托车的左宗申赢了。

这是左宗申为摩托车行业正名的一个小动作,“限摩”令频出的这些年,他一直在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摩托车的正面价值。

摩托车修理匠

自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左宗申几乎每年的提案,都与“禁、限摩”有关,他也因此成了摩托车行业最活跃、最忠实的代言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摩托车曾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时,人们骑着摩托车呼啸着穿街走巷,成为城市一景。

然而,随着摩托车的广泛应用,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安全性低、容易扰乱交通秩序、尾气污染较大等等。

为加强管理,1985年,北京发布“限摩令”,开启了城市“禁、限摩”的序幕。此后,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尤其是2000年之后,不断出台的“禁、限摩”文件,给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目前,全国“禁、限摩”城市已经超过200个。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摩托车销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整体呈逐年下滑趋势,近两年更是有人直呼中国摩托车产业即将消亡。

对于左宗申来说,没什么比摩托车更让他操心了。

左宗申1952年生于重庆,初中毕业后,像无数中国青年一样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劳动锻炼,直至1975年4月返城,在重庆瓷厂当上了一名烧窑工。

20世纪80年代初,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左宗申也顺势而动,辞去“铁饭碗”,迈出了从商生涯的第一步。

他先是到河北贩卖武侠小说,没挣几个钱。听人说水果、服装生意好做,就跑到山东去实践,还是运气不佳,不是遇到坏天气、水果烂在路上,就是被人骗光了回家的路费。

不断受挫让左宗申痛苦不堪。他后来回忆说:“三十而立,我还没有一项安身立命的本事。本想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生,但没想到后来却和摩托车绑在了一起。”

让他和摩托车绑到一起的,是他的妻子。不断受挫后,左宗申消沉,妻子更着急,替他盘算出路。当时,左宗申的大舅哥在做摩托车维修的小生意,是个新潮安稳的事情。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他去跟大舅哥学起了摩托车维修。

第一次独立操作就遭遇尴尬。一个小伙子来修车,左宗申很容易地把车开了箱,然后却再也装不起来了。

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好胜心,他发誓一定要精通修车技术。

在大舅哥那里干了一段之后,左宗申决定自己干。

1982年,妻子把娘家在巴南区王家坝一间临街的住房腾出来,又用牛毛毡在外面搭起一个挡风遮雨的小棚子,再投入5000元,左宗申摩托车维修铺就正式开张了。

在这间简陋的铺子里,左宗申每天把顾客送来的摩托车装了拆、拆了装,不修好就不吃不睡。“脸儿是花的,手都没有洗干净过”,心却是甜的。

日积月累10年,左宗申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还练了一手摩托车维修的高超技艺,从发动机的轰鸣声就能判断这辆车有没有故障、问题出在哪里。摩托车的性能、结构甚至每个零部件的装配要求都被他熟记在心。

这段经历也让他在后来,成为重庆摩托车企业老板中唯一懂技术的人。

左宗申成为摩托车企业老板的关键事件,发生在1990年的一次偶然里。

他帮朋友到重庆摩托厂买一辆三轮摩托车,发现工厂生意非常好,产品供不应求,周围旅馆都住满了等着提车的人。

好奇心驱使左宗申和人打听其中的原由,并知道了发动机货源紧俏导致摩托车产品紧缺的信息。这让颇有生意头脑的他一下想到:自己对摩托车发动机熟门熟路,组装去卖岂不是可以赚钱?

他立刻去找这家工厂的厂长,介绍自己并说明想法,厂长正苦于发动机供不应求,俩人一拍即合,当即达成协议:他给工厂组装10台发动机,权益是可优先购买10辆三轮摩托车。

完成约定后,左宗申转卖这批三轮摩托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没过多久,那位厂长又来问左宗申,还能不能再提供发动机。左宗申直觉,这可能会是一门大生意,于是先从内心重视,然后摆开架势,要主动往大去做了。

他首先开始了十分原始的“市场调研”,摸清摩托车发动机的市场供需。期间,他找来一台建设厂的雅马哈两冲程发动机,用一个帆布包背着北上南下,跑遍了全国59个发动机生产厂,最终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摩托车发动机在全国范围内都供不应求。

两个月时间里,他一一拜访了几十家企业。为了省钱,外出都是坐火车,没有坐票就只能站着,最惨的一次“整整站了三天三夜,脚都站肿了”。

心里有底之后,左宗申开始了他的大生意:1992年,他用自己攒下的20万元,又筹借30万元,注册成立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修理匠“左师傅”就这样迈进了摩托车工业的大门。那一年,他已是40岁的人。

十年激荡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逐渐形成重庆、江浙、广东三大板块。

宗申摩托所在的重庆,依托历史形成的雄厚工业基础,尤其嘉陵、建设两大国有摩托车企业的带动效应,迅速成为全国摩托车重镇,一批民营摩企也借势崛起。

发动机带动重庆民营摩企高速增长,尤其是1994、1995两年,中国摩托车发动机市场形势一片大好,几乎所有生产商都赚了钱。宗申、力帆、隆鑫等企业,成为从发动机起家的重庆摩托车行业新生力量的代表。

两三年间,重庆民营摩托企业走南闯北,所到之处无往不利,一度占据全国零配件市场80%的份额。赶上好时机又善于把握机会的宗申奇迹般崛起。成立仅三年,宗申就入选“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位列第23位;1995年底,其摩托车发动机年产量已达15万台。

谈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左宗申认为自己的成功在于掌握了当时中国摩企成长的关键性密码。

这个密码是什么,左宗申没有明确说过。

来源:华商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