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布6188个工程项目 1.6万算客核算造价入手4百万


  “算客工场”创始人崔立明


文|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2016年过完,崔立明和团队统计了平台上造价工程师的收入。


前十名一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第一名则有15万元,他花大半年时间在平台上工作,剩下半年都在旅游。


这一平台,是崔立明于2015年7月创立的“算客工场”。它定位于工程行业技术服务众包平台,当前的主营业务为工程造价。其一端连接有造价需求的雇主,另一端连接有空闲时间的造价工程师,即“算客”。


截至目前,“算客工场”发布项目6188个,总金额约1560万元,认证算客1.6万人。算客收入400万元,月均增收2000元。自去年10月起,平台以收取服务端的10%佣金盈利。



注:崔立明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有人找人,有人找活”


创业之前,崔立明信心满满,想得很美好。但惨淡光景一来就是三个月,不禁让他怀疑起创业初衷。 


前因后果要从他的上一份工作谈起。


广联达任职期间,崔立明带领团队运营着一个问答社区。平台基于工程造价行业,主要服务广联达软件的用户群,即一百多万的造价工程师们。


越和这一群体接触,他越发现他们的工作特点。平时解决问题的专家们,没有一个是团队内部的人,而全部是工程造价的同行,大部分还是无偿帮忙。


这一现象与工程的周期性有关。对造价人员来说,年初的工程招投标与年底的结算期,是其工作的两个高峰,年中的建造期则处于低谷。“说明时间比较空闲。”


因此,他们接私活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尤其是施工企业内部的造价工程师。


崔立明隐隐觉得,私活是有市场的:有人需要找人,还有人需要找活。只是中间的过程信息不对称,也有人因此上当受骗。“很多人经常拿不到钱,或只拿回一部分钱。”


酝酿了一年多,一个想法渐渐成型。他想搭建一个平台,为工程雇主和做私活的人提供服务,一方面帮雇主找到靠谱的造价工程师,另一方面帮后者找到诚信的好雇主。平台在其中起到监管作用,建立彼此的信任。


 

◆ “算客工场”团队


这期间,他也与业内专家交流过,了解他们更深层的需求:特别是施工企业的造价工程师,常年奔波于各地的项目,频繁更换办公地点。


“能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时间,在平台上远程办公,甚至一个人为多个企业服务?”这个念头初萌发,崔立明心里也没底。


但转念一想,互联网可以提供标准化服务,因为工程造价有图纸作为依据,同时也有专业的软件工具。“我们相当于打造一个在线工作平台,让造价工程师线上完成交易、服务以及最终的交付。”


环节都想通理顺了,2015年6月,崔立明从广联达离职,创立“算客工场”。一同带走的,还有公司高管投资的一笔启动资金。

三个月过渡期


一起创业的班底是崔立明带过的核心团队,他又在一家业内知名的咨询公司挖到了合伙人。


7月底,“算客工场”网站上线。平台采用自由交易模式,雇主发布需求,算客们(即造价工程师)抢单。


为了找到靠谱的造价工程师,崔立明立了三条“军规”:一是造价工程师入驻平台需有三年以上行业的从业经历,比如提交职业证书,以往的工作经历等;二是实名认证;三是除基本资料外,造价工程师还需通过平台的在线技能考试。


得益于此前运营问答社区时的用户资源,一些造价工程师追随团队而来,入驻“算客工场”


但雇主一端,却孤零零地无人问津。“平台做完,一个项目都没有。”


一位朋友伸出了援手。朋友也是建筑业同行,鼓励崔立明:“你们别急,我们拿出一个项目先试试。”平台选出一位造价工程师来服务,结果并不理想,但这次试验好歹跑通了流程。


第二个月,雇主主动找上门来。其公司在北京,但是接到了深圳的项目,因为对深圳不熟悉又考虑到成本,遂请“算客工场”帮忙。


有了前车之鉴,崔立明心里也直打鼓:能不能做好?


不过,吸取总结了上一项目的经验,团队对算客的考察更为慎重。为了保障服务质量,平台选出两位算客,一人在深圳本地,一人在北京;一人做,一人复核。


双保险之下,平台算是打了个翻身仗,“帮雇主圆满解决了问题”。


但总体来说,“算客工场”每月不过仅有一两单生意。7~9月,雇主发布的项目,十根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那段日子,崔立明只能用“惨淡”来形容,甚至一度迷失方向:这个平台到底有没有市场?能不能帮雇主解决问题?


转机出现在国庆节,平台迎来了项目的小高峰。因为此时一些工程慢慢进入结算期,又逢假期,大部分造价工程师放假,很多企业人手不够。这一个月,“算客工场”完成三十单。


团队也继续优化服务流程。为实现项目可控,算客要把每天的工作进程上传至平台,最后成果也以此交付。“工作流程变透明,‘黑盒子’变‘白盒子’。”


随着算客不断入驻,至2015年年底,“算客工场”有5000名造价工程师,月单量翻了几番,“突破100单”。

竞标+派单服务


算客数量上来了,抢单的问题就逐渐暴露。每当雇主发布需求,粥少僧多,几十名算客蜂拥而上,增加了雇主选人的时间成本和难度。


之后,团队将抢单名额做了调整:最多只有七个人抢单,雇主再从中挑选。


但此种模式拼的是手速。“很多优秀的算客参与不进来,等发现订单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另一方面,有别于其此前个人发布的几百元小单,平台出现了几千元的订单,也有企业发布的项目:这些都增加了选人的难度。


针对新情况,去年1月,平台把抢单转变为竞标模式,雇主占据主动,拥有选择权。项目发布后,算客根据项目描述,提交个人能力和价格投标,等待雇主选标。


同期,项目获得300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中悉投资、众善创投。


◆ “算客工场”官网


虽说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了,但问题出现时,仍然让崔立明措手不及。


一位雇主向平台委托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临到交付成果的前两天,雇主联系不上其中一位算客,此时,他负责的工作已属滞后。


确认此人“消失”后,团队只得再补贴2000元,加上原先的2000佣金共4000元,贴出悬赏令,征集能在两天之内完成造价的新算客


最后,平台的一位老牌算客解了围,连轴忙了两天才把项目赶出来。


在此之前,崔立明从没想过如何解决跑单问题。这之后,平台有了预案,组建了一支类似“敢死队”的应急算客队伍;并辅以奖励机制,一旦出现跑单,平台为算客奉上双倍奖励。“帮雇主解决问题是关键,不能让他们失了对平台的信任。”


“跑单现象只占不到1%。”更多时候,雇主遇到的是接单者专业能力不足。


于是竞标之外,“算客工场”在去年年中又加入派单模式。


平台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算客,在优化算法的基础上,团队更多加入了人为筛选经验,从1万多名算客中挑出“百人团”,根据雇主项目的要求委派给最适合的算客,提高服务质量


而不知不觉,时间又走到了一年一度的国庆节。

委托项目


巧的是,去年的国庆节又是“算客工场”的转折点。


平台接到了一单10万元的大单,在此之前,最大的订单不过是3万元。在崔立明看来,雇主的需求也很有代表性,项目体量大,需要完成40栋别墅的算量,且时间很短。


面对大单子,他却犹豫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接下来,因为以前没做过这么大的项目。”


关键时刻,算客们为团队出谋划策:项目由平台承接,然后再众包出去


这种订单统一称作委托项目,也就是“算客工场”针对大雇主VIP服务,平台为其提供从发布任务、找算客到交付成果的全流程服务。


最终,团队把项目拆成20个任务包,20位算客在10天之内完成。


崔立明有诸多感慨:“原来觉得我们只能做零活、小项目,这个项目感觉平台的能力得到了升华。”


此后,平台又陆续接下三个类似的大项目,“都在10万元以上”。


而随着项目金额的提升,算客们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回溯去年年初时,一位算客从兼职变为平台的全职创客。年底核算收入时,他在平台上赚了15万元;前十名均有5万以上的收入。


截至目前,“算客工场”发布项目618个,总金额约1560万元,认证算客1.6万余人。算客收入400万元,月均增收2000元。自去年10月起,平台以收取服务端的10%佣金盈利。

  

 

◆ “算客工场”数据


“说白了,我们希望平台能让算客利用他们的闲暇时间,赚更多的钱。”


崔立明回忆起年轻时在工地上实习的日子,很苦,工作环境也差,所以更能理解建筑业人员的需求。未来,“算客工场”或许要变成建筑领域的自由职业者平台,“让他们发挥各自所能,工作更加体面自由”


而最终,平台还是要服务于企业,用众包模式逐步助其解决人力组织、生产能力问题。

编辑          校对   刘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