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嫁接50家投资方 送20高校科研走出象牙塔


 拜杜创始人李艳领


文| 铅笔道 记者 毛宁


 导语


一次在茶社里,李艳领与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相谈甚欢。70多岁的老人家,已从教育部退休,听到李艳领的创业计划时,眼神仍透出兴奋的神采。


体制内的高校科研项目和市场化的资本方,李艳领想将这看似平行的两条线聚合,推动前者开花结果。老领导听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小李啊,你做的是件好事啊!多少年了,高校科研和经济这两层皮一直脱离着。”


随后,老人给李艳领解读了近来的政策,李艳领一颗忐忑的心开始兴奋。“感觉押宝押中了!”


这块“被押中”的宝是李艳领去年12月成立的拜杜。担任多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评委,李艳领评审过很多科研项目。看着优质项目无疾而终,他想对接资本方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并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市场化服务(创业培训、管理等)。


近来,奔波全国各地的李艳领已与20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并引来50多家投资机构关注。


 

注: 李艳领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高校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2014年,第一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期间,担任评委的李艳领,看着手头上一摞提交来的项目报告,五味杂陈。


他一方面感叹当下大学生越来越浓厚的创业氛围,另一方面也感觉他们的想法过于简单。“看了不少,很多都是创业做的都是类似送外卖的。”


不靠谱,这是他对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印象。但随后几年与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学生接触后,李艳领开始改观。


“中国的创新能力很强,尤其是开发复杂产品。”另外,他还发现,高校里本科生仍处于起步阶段,项目创意免不了落入俗套,研究生、博士生等高阶学生的科研项目更具市场竞争性。


而老师们也常对李艳领发出一种声音:高校的科研项目很难转化成果。一位大学校长谈起学校里的创业项目,略显无奈。虽然作为校长,但对创新创业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开设的孵化器、创业园也最终无疾而终。


能不能给我们对接市场化资本,让他们投资帮助学生的科研项目?”校长的建议让李艳领陷入沉思。“原以为体制内高校对市场不感冒,没想到他们的需求特别强烈。”


去年11月,李艳领无意间看到了美国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允许政府支持研发的项目成为私人部门的专利,推动更多科研项目完成成果转化。受到启发,李便去查阅中国的相关法案。他发现,国家对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的支持很是明朗。


一个月后,李艳领基本确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个服务平台,对接大学里高科技项目和市场中的投资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顺便为高校科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化服务。


与20所高校合作

今年1月,李艳领完成了商业计划书,并将项目取名为拜杜。自觉还未完善,可又需要注入资金启动项目,纠结之余,他找来一位老友——鼎尖集团董事长杨峰把关,相约一起喝茶。


“杨哥,你看,我做这个项目怎么样?”“你打算向外拿钱?”“嗯嗯,哥你觉得可不可行?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吗?”“往外拿什么,我这不就可以投了嘛!先给你几百万,把项目启动起来。”


无心插柳,但李艳领却意外地谈妥了一笔种子轮融资。拿到融资之后,他奔赴全国各地,与之前有联系的高校谈合作。


出发之前,李艳领心怀一丝忧虑,体制内的学校走向市场化并不容易。但一趟下来,过程却很顺利,40多所学校中有20所表示可以随时签约。“现在学校都开始与市场接触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封闭,有些学校领导还让我们帮他们的创业孵化器引来校外项目。”


依靠积累的资源人脉,李艳领已经与50多家投资机构谈妥合作,并成立资本联盟。资本方将在第一时间获得高校里的早期高科技项目,但需要派两位创业合伙人担任拜杜的创业导师。


创业导师(集团VP以上)指导是李艳领为高校创业人员提供的服务,目前已有300多位愿意参加。李艳领表示,拜杜的创业培训注重于实战,分法律、营销、HR等不同板块提升创业人员的素质。团队在设置完课程之后,邀请了30多家企业的高级领导给学员做培训。


拜杜覆盖所有高校的创业项目,但主要聚焦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研究上。“得是高科技的,而不是商业模式转换型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市场壁垒。”


近期,拜杜发起的一支高科技项目私募基金正启动募资。几天前,一家做了十几年的企业到李艳领办公室谈合作,打算交付拜杜负责其新一轮融资。


谈及计划,李艳领表示将从高校项目、投资机构、创业导师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除此之外,拜杜还将在今年代运营10家高校的孵化器。


团队正寻求天使轮融资,预期金额1000万。采访中,李艳领透露他的一份遗憾:没能在大学里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现在,他正与他的企业梦一同牵手前进。

 

编辑   邱晓雅     校对   石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