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工具如桌面摆各式文档 N人线上同批注


“巴别鸟”创始人&COO皇甫珊欣


文| 铅笔道 记者 赵芳馨


导语


一个“桌面”上,用户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创建内容;不需要协同办公时,关上“门”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有文档都摆在这个“桌面”上,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


这是皇甫珊欣想象中的未来工作场景。为此,他和团队开发了第一款产品—Molasync,一个协同办公工具。


不过,用户的反馈让他们调整了思路:现阶段,他们并不需要一起创建内容,而更需要讨论内容的工具。


2015年年底,新产品“巴别鸟”上线。它是一个文档内容协同网盘,可以打开各类常见、不常见的文档格式,比如RAW系列格式、3D图像、CAD格式等。同时,一起协同办公的用户,都能在文档上任意切换、批注、评论。


此外,“巴别鸟”还提供网盘功能。因为是协同处理文件,系统需要记录下每位用户的存储动作、不同的查看权限等。“它的云存储功能更倾向于协同性。”


目前,“巴别鸟”已推出专业版(2000元/年,个人使用)和企业版(2万元/年,多账号,可添加私有云服务)。四个月时间,“巴别鸟”已有9万多个人用户,100多家B端客户(包括试用和已签约)。

 

注: 皇甫珊欣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更舒服的工作方式

家住上海嘉定,工作的地方在浦东张江。皇甫珊欣形容在方正(上海)工作的这几年,“就像人住北京的顺义,在中关村上班”。


上班是弹性工作制,作为市场总监,他虽然不需要每天按时到达公司,但要主持大大小小的部门会议。


首先,他要把一个团队凑齐,这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儿;其次,开会很浪费时间,沟通又低效。日复一日,皇甫深深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方式很弱,弱爆了”。


相反,他很喜欢在白板上写写画画。


作为一位“白板控”,他想象了一种更舒服的工作方式:一个类似白板的“桌面”,自己在上面可以画图,同时其他人都能看到;若想打开一个文档大家一起看,直接把文档拖到“桌面”即可。


这样的协作办公产品,他首先想到的是从平板电脑介入,因为其屏幕就相当于一个“桌面”。


彼时是2012年,和同在方正工作的几位哥们儿交流后,皇甫等6人决定出来创业。


2013年起,团队成员会师,统一办公。凑了50万后,他们租了一间小房子,每人拿着5000块的工资,着手研发第一款产品——Molasync。


到了年中,Molasync原型工程样板开发完成。产品上线一周即被苹果App Store推荐。下载量不断增加,Molasync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Molasync协同化的操作体验,与办公体验的差异比较大。因此,用户多集中于海外。


按产品的定位来说,Molasync是创建内容的工具。但皇甫渐渐发现,占用户绝大部分的设计师群体并不需要一起创建画作,而更需要讨论画作的工具。


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差异,让团队的思维发生了转变。“先转型做了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让大家使用之后,再慢慢往上叠加新的理念。”

用来沟通的巴别鸟

从讨论工作的工具切入,皇甫发现,现有的讨论的方式都很低效。比如某团队要讨论一个word文档,会采取几种方式:邮件发给10个人,每人修改一次,就会有10个副本返回;或者每人在邮箱里标注错误之处,之后文员再核对、总结意见。


在他看来,这些重复、机械的文档操作都是没有必要的。“人的时间应该用来生产思维,其它事情都交给工具。”


产品的形态渐渐明晰起来。首先,它应该能支持现有的文件形式;其次,大家能在文档上任意切换、批注、评论。最重要的一点是,批注和评论属于大家共有,能同时、高效讨论文件。


2014年起,团队计划开发新产品。在产品命名时,皇甫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创业时的项目—Touch。


那是诺基亚S60年代。连接蓝牙后,用户能利用Touch搜索到周边的人。“其核心是沟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皇甫觉得,无论是Molasync还是新产品,本质都在于沟通,即抹除工作中的沟通差异。


在英语世界中,“巴别”一词与沟通有关。在他的想象中,人类建造巴别塔时,可能会有一种用来沟通的小鸟。于是,新产品被命名为“巴别鸟”。


一年之后,团队正式转变思路,开发“巴别鸟”。

“天生协同性”

经过近一年的开发,“巴别鸟”初具雏形。


各种常见、不常见的文字、图片等格式,均可以在“巴别鸟”中打开,也就是说,设备对应用程序没有要求。而这得益于创始成员,“两个合伙人,一人曾在方正负责图形,另一人专门负责图像”。


皇甫则是设计师出身,也对图形图像比较了解,懂用户需求。


比如细节上,“巴别鸟”(企业版)可以查看分辨率上万的大图原图。类似地图,“巴别鸟”把大图切分成一个个小块,之后再自动显示出来,也可以像地图一样缩放。


同时,存于系统中的文件,无论是文字或图片,“巴别鸟”都会区别其是矢量还是位图。“如果是矢量文件,意味着它放大100倍也很清晰。”


之后,用户可以直接在文件中讨论、批注,“具有天生的协同性”。每修改一次,系统即保存历史版本,用户也可不断回收旧版本。


在此基础上,“巴别鸟”需配合这些行为做一系列的管理。久而久之,用户把文件存在系统中,“巴别鸟”就具有了网盘的性质。


  巴别鸟”可查看CAD文件


“从方便性上来说,用户在任何设备使用(巴别鸟)都不会有障碍;从商业利益考虑,我们也需要一个与用户产生黏性的功能。”


和普通网盘相比,“巴别鸟”的存储功能就像是在一张纸上放东西,但更为复杂。


系统中所有文档的数据是结构化的。“巴别鸟”不仅要记录文档位置,还要知道每一页内容有没有添加批注等。因为是协同处理文件,系统需要记录下每位用户的存储动作、不同的查看权限等。“它的云存储功能更倾向于协同性。”


不过,Molasync时期已实现这一功能,“所以切入存储对我们是轻而易举,等于降维打击”。

打B端市场

2015年年底,“巴别鸟”完整版上线。经历过Molasync的2C模式,团队觉得此举行不通。


要打2C市场,产品就要开放免费功能,之后用增值服务来收费。皇甫并不认同这种互联网逻辑:商业用的云存储是有成本的,而增值服务又涉及到付费率的问题。


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有1%的付费用户,“凭什么这些人,要花钱养99%的免费用户呢?”


因此从一开始,团队就想拿下B端市场。


按着B端的购买习惯,“巴别鸟”还是选择从最传统的地推销售开始。此前,团队想从某一行业垂直深入,销售先从设计业渗透,尤其是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


不过这样的打法未免局限,“我们不可能招到只针对某一行业的销售人员”。皇甫坦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品牌推广不够,要花很多精力来教育客户。”


不过,作为一直搞研发而在市场上后发的公司,他对此也很有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先发’们的经验。”


目前,“巴别鸟”已推出专业版(2000元/年,个人使用)和企业版(2万元/年,多账号,可添加私有云服务),两个版本均不限制协同人数。


读取文件格式上,除常见文件格式外,产品能打开RAW(相机源文件)系列格式、3D图像、CAD格式等。四个月时间,“巴别鸟”已有9万多个人用户,100多家B端客户(包括试用和已签约)。


采访最后,说起今年的规划,皇甫斩钉截铁:“赚钱。”不过对于“巴别鸟”未来的规划,他用了“网上的操作系统”一词来形容。


“大家在上面创建、存储文件,还可以直接讨论。这意味着用户工作的时候,只要打开浏览器,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巴别鸟’完成了。它不是操作系统是什么?”


编辑   王  姝    校对  刘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