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家的车库诞生了一个谷歌


要说如今世界上只屈居苹果之下,吸金能力排名全球第二的科技公司,非Google莫属。年收入动辄几百亿美元,发布个新闻可以惊天动地的Google,在初创时期也是缺钱缺得要命,租着一个不太大的简陋车库,咬牙创业。

那么,你知道这个车库是属于谁的吗?

她是一位刚念完MBA、入职intel,买了房子的女博士。为了还贷款,她将车库租给了朋友介绍来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

现在,这位女博士已经连续成为《时代》的世界百位权威人士之一、《福布斯》中“互联网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而且,她和Google也结下了不解之缘。Google这家公司97%的盈利,都出自她领导的团队之手。

她就是人称“Google财神”的苏珊·沃西基。正是她为Google的商业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帮谷歌赚到第一桶

在那段Google初创的时期,工作日的晚上苏珊经常会和佩奇、布林一起吃着披萨和M&M豆,顺带听他们说“疯狂”的Google规划。当两位创始人盛情邀请她加入Google时候,苏珊对他们并没抱多大期望。

“哦,算了吧,你们只要按时交房租就行。”

结果,没过几个月,苏珊突然宣布,要放弃intel高薪工作加入了Google。加入Google的理由看上去很任性——某天的Google服务器宕机。这次宕机,让苏珊不得不中断了大半天工作,她开始意识到许多人的工作将非常依赖Google这玩意儿。

“我们家车库里那帮年轻人折腾的东西,在未来人们一定难以离开。”

尽管对未来有信心,但那时候Google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钱就不用说了,大学生创业,一点儿收入都没有;员工还都是只会技术不懂买卖的工程师,花钱速度也非常快。

苏珊加入Google后的生活其实也蛮混乱不堪,工作地点就在自家车库,她一边挺着大肚子,一边想方设法领着一帮技术宅赚钱。

第一步要做的,是将Google的名气打响。但Google实在是太穷了,拿不出一分钱用来推广,苏珊只好一边去说服大学网站免费内嵌Google搜索框,一边给Google做许多创意性logo,美化页面。

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Google doodle

这两个举动,让Google搜索的“回头客”越来越多。苏珊又去拉动广告商们投广告,紧接着Google Adwords平台上线,广告主能自行管理广告投放,广告会根据人们的搜索词相应出现。此外,苏珊和团队还想出了竞价模式,出价越高,广告位置就越靠上,这也成了众多搜索引擎广告的模仿对象。

终于,Google赚到了第一桶金,Google的商业化希望也浮出水面。

一手拿下YouTube

当苏珊生下二胎,所有人都以为她要转移重心到家庭的时候,她带着广告业务团队冲上收入金字塔的顶峰,吃下了全美41%的电子广告。

不安于广告业务现状,她又开始带着大家做起视频实验,2004年,YouTube都还没有出现,Google video就诞生了。可惜不久后,“视频新星”YouTube的出现,很快占据60%的美国网络视频观看总数,把Google video逼入窘境。就像滴滴快的没合并前,要斗个你死我活一样,YouTube还是Google video的竞争对手,团队成员“干掉YouTube”的士气满满,苏珊对YouTube爱恨交加。

而且她发现,如果没有Google导流,Google video就离死不远了。于是苏珊决定立即停下Google video,转而兼并YouTube。

收购一家成立不到一年、没有收入、面临诸多法律追责,一开口还要价16亿美元的公司?有投资人直接写了篇文章说,“傻子才会收购YouTube。”更受打击的是Google video整个团队,前两天还杀红眼的对手,就因为苏珊,他们要成为相亲相爱的同事?许多团队成员开始退出和反抗。

苏珊没有收回这个决定,她向管理层坚定提出兼并事宜。2006年,Google花了16.5亿收购YouTube,为Google video的失败埋单。但如今的YouTube,已经成为Google一个不可或缺的流量入口。

除此之外,苏珊开创了Google的怀孕女性18周带薪休假制,设置准妈妈停车位,设立新妈妈育儿关怀指导老师,为公司降低了50%的女员工离职率。

更拼的是,这么一个执行力十足,直面败仗又敢于争取权益的互联网界女神,还是5个孩子的母亲。进Google的18年里她请了5次产假,却不降反升,一路开挂。从进入Google怀头胎到当上YouTube CEO产第五娃,她每生1个娃事业就跨一大步,最终坐上现在的广告副总裁之位。

也有人问她是如何做到带好5个孩子还能事业有成,她这么回答:

“如果一个男性有五个小孩还事业成功时,为什么不问他们如何做到的?这里面潜藏的暗示女性就应该在家带小孩其实是有偏见的。”

苏珊还说,“生活不会在完美时间将完美机遇送给你,很可能就是在混乱和失败中,你有了一个转瞬而逝却能改变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