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涛:创办有书共读,重拾阅读之乐
他十年如一日行进在创业路上,与教育行业有了不解之缘;他酷爱读书,为了带动更多国人坐下来静静地拿起一本书阅读,他创办了“有书”。如今,粉丝已近千万。他就是有书共读计划创始人雷文涛。
开办教育网站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当记者近日在有书一周年庆祝活动现场见到创始人雷文涛时,心里还是有一个小诧异,他不是那种激情四射、口若悬河的外向开朗的青年人,也不是一站在台上演讲就停不下来的“励志导师”,尽管他经常要跟读者交流,经常要举办讲座。他看起来很清秀、很内敛的样子,然而,一说到创业,雷文涛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没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但不服输的雷文涛在大学期间坚持每周都骑车去北大蹭课,正是这份坚持,让雷文涛打开了视野,形成了开放的思考模式。
创业,始终是雷文涛心中的夙愿,有着6年在线教育公司的任职经历,为他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2006年,雷文涛在经过了长期反复的考虑后,决定辞职创业。当时他的儿子刚满一岁,创业之路风险重重,雷文涛说:“我最感激的是爱人对我创业的支持。”
有了家庭的支持,雷文涛开始了他第一个创业项目:中华英才实验室,这是一个教育类行业的网站,汇总了各种各样考试的咨询、辅导等服务。
“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互助学习的平台,当然,一定是为参加各种资格考试的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平台。”在3年多的时间内,这个教育网站用户最多时每天流量能达百万。这是雷文涛赚到的第一桶金,他越来越享受创业路上为一件事而拼尽全力取得的获得感。
随后,雷文涛做过电商方面的项目、做了酒店团购的网站,由于投入巨大,利润又微薄,很快以失败告终。
“创业路上,最痛苦的就是煎熬,就是你在不断寻找新的项目,不断想着怎样把它做好,在实际的操作中,又有很多不可控的风险,这些都需要你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击中国人痛点
雷文涛专业学的是计算机,性格内敛的他对书有一种强烈的痴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人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一直思索着怎样去破解这一难题。
另一方面,创业这几年的积累,让雷文涛对阅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阅读给我们带来的意义不用多说了。我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应该成为一种人们持续的有计划的生活习惯,这样人生才会更有乐趣。”
在长期与读者打交道的过程中,雷文涛发现,有读书意愿的人很多,但是缺乏实际行动、难以坚持、且不知道读什么书的人占大多数。
“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才是大多数人想要实现的目标。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多少个日夜的苦思冥想,当‘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跳入我的脑海时,我立刻明白自己抓住了很多人想读书但总没有付诸行动的痛点。”雷文涛兴奋地说。
2016年,很多人发现,他们的朋友圈似乎在一夜之间被一条“神”文案刷屏,无论是远在国外还是近在咫尺的朋友,都在转发这样一条号召大家一起读书的文案:“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
“正值辞旧迎新的时刻,很多人都在总结、反思,制定新年计划,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实现了?人人都知道读书好,但具体读了什么书?真正把时间拿来看书的人,又有多少?这是人们辞旧迎新要面对的问题。‘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瞬间击中很多人的痛点。”雷文涛说。
在“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这句文案的背后,雷文涛发起了“有书共读行动”计划。2015年底,有书共读行动计划正式上线。
“我们旨在帮助人们把读书的想法化为具体的行动,通过书单推荐、早晚语音领读、每周读书笔记、群组交流等方式激发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让读者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最终实现读书的愿望。”雷文涛激动地告诉记者。
在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发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书共读的书友便从北京扩展到了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而到了2016年2月份,有书随笔功能上线第一天,就收获了书友上传的809条随笔。
“有书”微信公众号已积累近千万粉丝
有书共读的模式也受到了多名作家的支持,先后独家采访了于丹、冯唐等知名作家,作家大冰就表示,“我也是‘有书’的读者。”
一年的时间里,“有书”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了近千万粉丝,成为新媒体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有书共读APP更是达到了160万的用户,每天都有近20万人在APP上阅读打卡。
当“有书”的用户超过500万,“有书”开始提供“有书国学共读”、“有书英语共读”和“有书亲子共读”等细分类别的领读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让雷文涛欣喜不已的是,当“有书”发展遇到资金困难时,2016年6月,“有书”获得梅花天使的投资。
在雷文涛看来,“有书”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人们需要培养的生活习惯。“‘有书’致力于成为一家为人们服务的终身学习内容提供商,帮助有强烈读书意愿,但却不知道读什么书,并且行动力和自制力都不强的人,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能够持续、系统且高效的获取所需知识。”
今年10月,“有书”的创始人雷文涛被评为“第六届书香中国·十大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
雷文涛告诉记者,阅读需要正确的方法。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绝大部分人的阅读水平其实停留在小学六年级水平。”
他解释,“因为六年级以后,人们就不会刻意去训练阅读方法了。我认为,良好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以一本好书切入,然后,去寻找与其相关的好书。用速读去掌握书中涵盖内容的基本情况,再通过精读掌握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