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专访】就怕看到你什么都必须要的样子!


有朋友给我讲了最近的生活:公司非常忙,很多项目都在急速推进,眼看所有细枝末节的执行全都开始火烧眉毛了,每个人都不眠不休的卯起来冲,但客户朋友们却不紧不慢的对工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更好”要求。让大家都特别着急上火,甚至不爽了起来。

我回复他说,这不就是广告人的常态嘛。咱们都是通过这些经历成熟起来的,要学会管理自己,不要去太多抱怨和不满。他回道:“那您一般是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呢?当项目推进碰到了很多让人不能心平气和的反馈意见后。”

我想了想,整体来说我好像不是一个不接受别人意见的人,但也从来都不是一个盲目听取任何意见的人。意见来了,第一件事不是要记下来,而是试着分析这些意见的动机,可行性和目的。

------------------------------

不是每个意见都是可执行的,也不是每个意见都是真的为了把事情做好。比如我们听到较多的修改意见是“先保守吧,不出彩没关系,先别出错。”这种意见的动机就不是为了极致出品,而是不给自己找麻烦。

我也会经常拿到一些让人坐卧不安的客户反馈,仔细的看,客户朋友都没有说错任何一个字,但这些内容放在手上总觉得沉甸甸,隐约透露着不安。仔细揣摩这些反馈,发现问题是出在说话者对于“完美”的不合理追求上。

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个又便宜又高品质又快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要在利弊之间作出抉择。就像女人买不够衣服,男人买不够汽车一样,这世界总还欠我们一个更好的东西。更好的东西一定会出现的,但并不是每一次我们要的时候就能马上被变出来。

------------------------------

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不可能是世界上独一份的完美出品,总还有在各个方面提升的空间。除非有错误,不然也只能大家一起看在哪个方面可以再调整到更好,而每一个修改要求都会牵连出更多相关的其他问题,那些被牵连出来的问题又是不是我们可以承受的结果?这是个同时需要思考的事。

比如一张户外广告的设计如果是暗色系的,在晚上效果不好,行人注意力比较难被获取。当“晚上效果”这个问题被抓出来,要求被修改时,是否还要保留暗色系的设计风格呢?如果两者皆要,问题则变得比之前更复杂,大家需要一起头脑风暴一下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把需求扔給设计师。

如果我们能在这张海报的投放处多安置一些灯光,可能问题就能被解决。因此要做修改的就不是设计师本人,还是要联系广告投放处的负责人,对加灯光的执行性进行研讨。当然这个建议又会关联出执行周期、费用、安全等等更多问题。但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所有当事人都不这样思考问题,而只是简单粗暴的把所谓修改意见扔给设计师,那份修改意见就会让人压抑且无奈。

------------------------------

有几个标志性的工作习惯,是没有经验的朋友在与广告公司合作时经常会做的:

前期需求梳理没有询问到所有的相关单位,比如自己的上级,项目相关的上下游,执行人员等等。所以当执行开始推进,每一次有新的人或部门介入,就会有颠覆性的修改意见,甚至相互矛盾的多方修改意见

需要过多可选项,每个需求要给出几个可选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过多的选择,会让决策变得非常困难。我听过一个企业对广告公司的要求是第一次提案要有七个选项,如果挑中了其中的两到三个,其中每一个选项回去之后又需要再延展七个。我听完这个故事之后的第一反应是 -你确定这不是客户在故意整广告公司吗?

野蛮要求修改意见被执行。不管是客户本人,领导还是同事提出的意见,不允许讨论,不允许变通,盲目要求把所有的细节都执行出来。这不能说明当事人有能力,只能说明他不作为。

------------------------------

相对的,没有经验的广告公司人员也不能冷静理性的处理好拿到的反馈,导致问题堆积恶化,最后在某一个方面爆发。比如有人因此工作量过大病倒或离职,项目最后赶不及时间上线导致经济损失等。

当一方提出不合理需求时,另一方的反应和做法才是最后决定一件事成败的关键。情绪化是使不得的,走极端更使不得。越是忙乱越要保持冷静,并且不断提醒自己:千万要把新的事情从一开始就处理对,不然为此付出的代价一定是利滚利式的汹涌而至。

------------------------------

微信时代最讨厌的就是所有人都在一个小小的输入框里提看法,很多文字都没有经过揣摩和精简就被扔了出来,因此信息接收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要花力气试图理解正确对方的意思。 更不要说在微信群里,每个人都人在表达自己没有思考的想法,多重信息叠加,要把最终统一的反馈总结升华,则难上加难。

不需要来回的阅读对方的信息,要不断的通过问题去澄清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提问,重复,讲出自己的理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他的较好做法。当我们再次说出对方(多方)的意思,完整正确,被对方(多方)肯定后,第一步工作才算完成。

在急急忙忙的跑去找做事的人转述该意思之前,务必要花点时间思考和讨论由此产生的相关其他问题。像前文提到的户外广告例子,如果最终反馈是要做的在晚上也出挑,那色彩搭配就可能被调整,对方是否可以接受这个调整?如果不能,那所有投放的位置都有不错的灯光照明吗?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只有这些都经过了排查,才能比较精准的找到接棒者把事务推进下去。至少从承接方把工作的繁复程度降到最低。尽量不给自己挖坑,避免做一步看一步改一步的低效模式,至于对方是否可以把自己顾好,也尽量做到利己利人,就不在掌控之中了。

------------------------------

同样的事情其实并不仅限于甲乙双方的合作,就算是在乙方内部也可以试着这样去减少工作的怨念,承接方(设计师,文案等等)也可以试着管理好每一次对话,把工作的效能推向最高。创意人员工作出色的一大标志就是能管理好沟通对话。

毕竟我们都不喜欢心情败坏的重复劳动,大家也最害怕看对方什么都必须要到手的样子。

以上,同行见笑。

本文来源:谷里奥,本文转载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请告知,请联系绝活专访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