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前的借款1万下海创业到如今豪掷2924亿买下一家外国公司,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并购王”的?


在中国资本迈向全球化进程如火如荼之际,有一家公司一次次地刷新着中资海外并购的头条。由最初4亿欧元收购法国安迪苏集团,再到71亿欧元巨资收购世界轮胎业巨头倍耐力(Pirelli),直到今日豪掷430亿美元(约合2924亿人民币)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公司先正达

到底是谁的胃口如此大?

这个“谁”就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化工,英文缩写CHEMCHINA),一家自创建之后通过多次成功的海外并购,在短短10多年时间内迅速发展为一家全球布局、在化工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财富500强企业。

6月8日,历时近2年,经过美国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11个国家投资审查机构的“盘问”,美国、欧盟等20个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机构的审查后,中国化工集团对外宣布:已完成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的第二次股份交割。由此中国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终于宣告完成。

可是又有谁会想到,公司现任总经理也是创始人的任建新在30年前还是以团委书记的身份,拿家产作抵押,借款一万元创建了中国化工最初的前身——蓝星化学清洗公司,由此开启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并一战成功。

01

借款1万,创立中国蓝星

1958年,任建新出生于甘肃兰州,成长于“文化大革命”。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在十几岁时去了农村,在那里学习种地,了解农民的想法。

高考恢复后,任建新考入兰州大学,毕业后进入化工部。1984年,26岁的任建新发现一组奇怪的数据:我国每年因锅炉结垢多消耗800万吨原煤,相当于当时煤炭增产量的一半,根本原因在于清洁技术落后。

了解这组数据后,任建新想起,化机院此前有一项名为“Lan–5”——硝酸酸洗缓蚀剂的技术,这项创新曾获过奖,理论上可以解决锅炉结垢的问题。

但该创新在获奖后,却在保险柜里锁了5年。当时在我国,这种清洗技术是个空白,而这项专利当时只需250元资料费就可以往外卖。

对于任建新来说,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联想,而是决定了他一生的契机

1984年9月1日,在机械研究院内那间破旧的 “防空洞”里,任建新和7个和他一样青春的年轻小伙子击掌结盟,正式 “下海”。

“我当时并没有想做成今天这样的公司,只是想为化机院增加些收入。”任建新回忆。

于是,26岁的任建新以家产做抵押向单位借款1万元创建了中国蓝星(BuleStar),它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从事专业清洗的企业。

由于当时工业清洗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想让企业相信初出茅庐的蓝星公司能清洗干净结垢严重的锅炉并非易事。

由于找不到销路,任建新便响应时代的号召,学习雷锋做好事,先从免费干起

在西宁郊区的一处煤矿,蓝星团队开始免费给矿工清洗家中的茶壶水垢。他们将一些旧茶壶清洗得光洁如新,一位老太太看这些小伙子吃苦耐劳,便给了两毛钱这笔钱成了蓝星的第一笔收入。

两毛钱的生意引来了煤矿领导的注意,他告诉任建新,矿上有台结重垢的锅炉可以试着洗洗,有效果给报酬,否则就当报废了。任建新和伙伴们连夜开工,结果 “废锅炉”起死回生,任建新拿到了报酬1900元

做成了第一笔“大买卖”,蓝星的“高科技”在煤炭业得到了广泛传播。没多久,问询的信件和电话纷至沓来。第一年,蓝星便实现净利24万元。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蓝星急速扩张,“Lan–5”技术也从煤炭行业推广到了各行各业,公司几乎包揽了国家 “七五”到 “九五”计划期间所有乙烯和大化肥装置的开车前清洗工程。

作为体制内创业的典型人物,任建新一时风头无两。《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详细介绍了他和蓝星,文章标题是《他,创造了361行》。

上世纪90年代,蓝星已经达到了数亿元的资产规模。当时正值国退民进、国企改制的浪潮,大批国企先后改制成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很多第一批中国富豪由此诞生。

有人找任建新,劝他进行股份改制,将蓝星私有化。任建新想了想说:创始资本是国家的,公司理应100%国有,蓝星的目标是“兴业报国”,国有还是私有,对这个目标的影响不大。

于是,这个外人眼中一步登天的生财大计,就此被他弃之不问。

没有财富的野心,并不代表任建新是一个“安稳分子”。工业清洗的市场规模有限,兰州也有一定的地域束缚性。将股份改制方案丢置一边后,任建新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要把总部搬到北京,不仅是北京,还要去国外建立总部。

02

一役成名,蓝星资产破200亿

随后,任建新以国企脱困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并购多家国有化工企业

1996年,并购江西星火厂是蓝星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点。

当时的江西星火厂虽拥有国内规模独一无二的万吨有机硅装置,但该装置自建成13年来,试车28次均告失败。

其实,任建新率领蓝星总部刚刚搬进北京,他甚至没来得及坐在新办公室办公,便顶着巨大压力匆匆奔赴江西。星火厂资产规模比蓝星大许多,负债率200%,企业早应破产,加之地处山沟,交通不便,职工家属超过1万人……

所有这些对于蓝星而言,是个看似扛不动的大包袱。任建新执意要并购,但他并不盲目,而是先奔赴江西展开调研。在经过了一番斗智斗勇的卧底调研后,他找到了星火厂试车失败、濒临破产的痼疾———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随后,任建新把工厂大部分离开的技术骨干都召了回来,并邀请100多名国外著名化工专家对星火厂有机硅项目的技术、设备、工艺逐项进行诊断,对改造方案进行论证。他还亲自带团赴国外考察、学习与有机硅相关的技术,买回大批与有机硅项目相关的资料供技术人员深入研究。

5个月后,万吨有机硅生产线试车成功,半年后,有机硅产品下线,第二年企业即扭亏为盈。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巨头之一,是中国最大的有机硅、双酚A、特种环氧树脂生产商,其有机硅生产位列世界第三。

任建新也因此一役成名。

此后的时间里,他成了名符其实的“救火队长”。南通合成材料厂、晨光化工研究院、无锡石化厂、北京化机厂、兰州日化厂等一众“困难”国企相继列入蓝星阵营。

在前后一百多次的“转危为机”中,蓝星成功发展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化工新材料龙头企业,企业资产突破了200亿元大关。

03

疯狂海外收购,终成“并购大王”

2004年5月,以蓝星集团和昊华集团为主体组建成立中国化工集团,任建新成为这一“产业领域新王者”的总经理。

在完成整合后,任建新制订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面对当时TCL和明基的败走麦城,任建新逆流而上,在之后的10年多时间里,开始了他对中国化工全球化并购整合的征程。

2006年,任建新连续完成了3项大规模的海外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最高频率。

当年1月,蓝星集团耗资4亿欧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100%股权。

4月,蓝星收购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凯诺斯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通过这次并购,蓝星集团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国外乙烯及相关资源,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础。

10月,蓝星又与法国罗地亚集团在北京签署了全资收购后者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项目的协议。凭借此次收购,蓝星集团将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42万吨,跃居世界第三大有机硅单体制造商。

2015年3月,中国化工以71亿欧元(约合476.21亿元人民币)收购全球第五大轮胎生产商意大利的倍耐力(Pirelli)

在2016年,已经58岁的任建新又成功完成了3次收购。

1月11日,中国化工以9.25亿欧元,悉数收购加拿大Onex基金拥有的德国橡塑化机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KraussMaffei),这也是迄今中国在德国最大一笔的投资;

1月15日,中国化工通过旗下中国化工油气公司成功完成对瑞士摩科瑞能源贸易公司(Mercuria Energy Trading)的战略投资。通过此次投资,中国化工进一步做深了在能源领域的产业链条;

2月3日,中国化工又斥资近三千亿元收购了全球第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Syngenta),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

通过一系列并购,任建新将中国化工打造成了一家“超级”央企。2015年,集团收入450亿美元,位列世界500强第265位。

从国内到国外,每次成功的并购都为任建新的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业绩奇迹,也使他拥有了 “并购大王”的头衔。

对于海外收购,任建新除了保持惯有的冷静和低调外,还有他自己的一套整合战略:“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任建新对并购过来的企业在管理上决不手软,但同时很重视与并购国间的文化融合,他的理念是:“我们去收购它,不是征服它,不能以一种占领军的心态去收购和管理。

04

亲和朴素,重情重义

在商场,任建新果敢犀利,但其实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亲和朴素,知恩重义

1995年,蓝星集团从兰州迁入北京时,任建新为随同前来的1800名员工妥善解决了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和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问题。任建新看上去朴素而极具人情味,比如他能记住仅仅见过一面的无关紧要的来访者的名字,并在再次遇见时热情打招呼。

建新曾裁减了公司机关44%的冗员,连他的妻子都下了岗,但公司裁人,从不会解聘了事,任建新总是想办法开辟新的岗位,安置下岗员工。

因为念念不忘母亲临终时吃一碗牛肉面的遗愿,任建新后来投资了以拉面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快餐连锁企业。他给拉面连锁企业命名为 “马兰拉面”———因为母亲姓马,他要以此来纪念逝去的母亲。15年来,这家连锁店在世界各国开办了500多家拉面店,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当选CCTV2007年度经济人物发表获奖感言时,任建新坦言: “我是在兰州生长的,兰州的牛肉面和我有很深的情结。”随着任建新的发言,现场大屏幕上忽然出现了他那逝去多年的母亲慈祥的大照片,毫无准备的任建新怔住了,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禁不住热泪盈眶。那一刻,他的内心回归到很多年前那个少年时代。

任建新不爱富人运动———高尔夫,他也不会打网球,而是喜欢走路,他每天上班走5公里,然后坐车到公司。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单《毛泽东选集》他就读过11遍

任建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作为一个事无巨细的管理者,他鼓励手下的管理者亲历亲为。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节假日也不例外。

 “我不是董事长、不是老板,所以只要是总经理能够事必躬亲的事最好事必躬亲,这就是我的管理理念和处世方式。”任建新说。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晨哨网、界面新闻、网易新闻、华商韬略、百度百科、澎湃新闻等仅供参考,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