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无数商业大佬奉为大哥,生病却没钱买药;要不是他14年前的悲情一跪,沙尘漫天的北京城还远不止是今天这样……


地产圈之外,很多人知道王石,却未必知道刘晓光。

事实上,见到刘晓光,王石也要敬三分。不只是王石,就连冯仑、潘石屹、任志强等一众地产大佬,在论起江湖地位和口碑时,都自愧不及刘晓光。

刘晓光深耕楼市三十载,风云变幻间,他带领首创集团从亏损、发不起工资到资产总值达2200亿元、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下定决心要把余生的激情和价值,留给中国的环保事业,阿拉善从此种在了他的心田上,刘晓光与沙尘暴的治理,成了他余生的主旋律。

01

1955年2月,刘晓光生于河北定州,这是一个中层的干部家庭,而他自幼就对国家大事感兴趣。

1970年,15岁的刘晓光曾在父亲的安排下参军,奔赴新疆部队。5年的军旅生涯结束后,他回到北京,被分配到测绘仪器厂当车间主管。这段工作经历使他意识到,要使祖国繁荣富强,是到了走经济报国道路的时候了,而那时新中国经济崩溃,急需商业人才,23岁的他就毅然报考了北京商学院。

凭借北京商学院的经历,毕业后的他顺利进入北京市政府,先后担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副处长、综合处副处长、商贸处处长等职务。

才30多岁,却已在京身居高位的刘晓光,被公认是政坛的一颗新星,甚至一度成为北京市副市长的人选。

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僚,当有人来递交文件审批时,他总是会设身处地地,为来者考虑,帮忙解决问题。

潘石屹、任志强等后来的房地产大佬,都曾因为项目来找他批过文件,他们对他的评价一致地相像:这个官是有温度的,让人感到背后有温暖。

40岁那年,刘晓光领命重组北京市大型国企首创集团,其人生也因此再拐弯。

02

看上去,他接的是不错的盘:当时的首创集团理论上有净资产33亿元。但33亿的净资产很快被市财政要回去了18亿,剩下的67亿总资产、15亿净资产分散在构成集团的173家企业。除了学校和医院,当时的“首创”几乎什么都有,踏足家电、医药、电子、餐饮、贸易、酒店等40多个行业,但没有一家是拿得出手的。

外面人的恭维说,首创是北京国企的旗舰,刘晓光自己心里清楚,旗舰的招牌背后,是一条条杂乱无章还年久失修被硬绑在一起的小舢板。

资源分散,主业不清。”是“首创”当时最大的特征,也是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之外,所有成员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资质很差,173家企业,账面资产几十亿元,现金流才1亿多,外面有20多亿应收款收不回来,里面有10多亿贷款马上到期,难得的几个有效益、有前景的项目在“等米下锅”。

最紧张的时候,“首创”的账面流动资金已不足300万元,发工资都困难,刘晓光回忆,那是一段八个锅,两个盖儿,盖来盖去就盖不过来的经历。

好在首创是国企,不是他刘晓光自己的。赢钱、亏钱又不是自家的,搞好了不会上富豪榜,搞不好,破产也不破自己。再说,情况这么糟糕,也不是我干的。管他呢,得过且过吧,实在不行,搞两年,想办法,脱离这个苦海,另谋高就是。

但刘晓光并不是这种论调的奉行者,而是这种论调的鄙视者。于是他绞尽脑汁,对做好“首创”比很多民营企业家干自己的企业还要上心。

03

“过去,我是权力拥有者。后来,我变成了请求权力的商人。工作环境、权力和非权力、工作方式方法上都发生过很大的改变,也就改变了我的规则和轨道。从别人求我变成我求别人,但是我还是基本能适应的。”刘晓光说。

刘晓光从昂头变成了低头。他提一个小包到全国各地去跑业务。他明白了一点,他需要广泛的社会关系和无形的权力支撑自己,有时钱和实力也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于是刘晓光开始向任志强、潘石屹等企业家学习。“有些事情还得求他们,因为他们不仅下海比我早,并且还掌握一些资源。”

当时,作为总经理的刘晓光第一把火是先解燃眉之急——清产核资,盘活资产。他领导集团总部成立了一个盘活领导小组,亲自挂帅,带领所有主要领导都出去追债,以收债作创收。下属所有公司也都成立盘活小组,先从法律上界定产权,清楚之后能卖就卖,能合作就合作,能收回的欠款就及时回收。

通过打官司、落实产权、变现、变卖资产等手段,“首创”在两年内解决了积弊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收回了11亿元资产和现金,刘晓光的手里也因此多了几个“锅盖”。这些“资本”拿回来的同时,他在全集团发起的关于“首创”优势与出路的大讨论也有了定论。

之后,刘晓光开始了他的首创时代。

04

“首创集团”迫切需要一个根据地业务并做大做强,作为引领集团发展的引擎。研究来研究去,刘晓光和他的班子最终选择了房地产

这一决策很快见效:2000万资金创业的北京阳光房地产公司(首创置业前身),投资2.3亿元搞开发,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个多亿。此后,集团旗下的京发投(首创科技前身)、首创航宇等公司,纷纷征战房地产市场并捷报频传。

刘晓光上任的第二年,发力房地产的“首创”实现销售收入3.96亿,比1995年增长45%,实现净利润9200万,同比增长3.6倍。

但项目资金不足,依然严重制约业务开展。

此时,与刘晓光同时空降到“首创”的那批管理人员,成为解决问题的优势。他们大多来自计委、财政局,最擅长的是投融资。

刘晓光本人,在计委工作时的主要工作也是负责投融资。深谙“资本之道”,于是他们发挥长项,在“银行贷款”之外走出一条资本新路,也在绝大多数开发商还没有认识到融资重要性时,率先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金融体系了。

1996年到1998年,“首创”初次试水资本市场——成功收购广西虎威、宁波中百(工大首创)、前锋股份等上市公司。

1997年,“首创”正式提出“以投资银行为先导、以实业为基础,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并选择房地产为切入点,果断进入资本市场。

此后,“首创”的金融和地产业务一路高歌猛进。

1998年,“首创”成功收购广东佛山证券公司(后被改制为第一创业证券公司)。随后,又组建了首创证券公司。

2000年4月,“首创”作为主发起人,将拥有的北京京通快速路的全部经营性资产和新大都饭店主楼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折成71.79%的国有法人股,发起设立首创股份,并于2001年挂牌上市,募集资金26.7亿元。

这一年的7月13日,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刘晓光又迅速判断:分拆地产业务(后来的首创置业)到H股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首创地产和整个集团的大机会来了!

此后,集团重金聘请专业机构,内部加班加点行动,迅速将上市工作推进。但国企的身份却给他们想要更快抓住机遇带来制约。首创置业上市需要上报国家计委、外经贸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只有这些部门全部通过后才可以执行。

让刘晓光比较无奈的是,“首创”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准备好的重组申请提交之后却没有被通过,所有方案都要推倒重来。

而等到“首创置业”终于层层过关,拿到海外上市的全部通行证后,迎接他们的却是资本市场的寒冬——两家蓝筹地产股因为业绩问题被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除名,“大陆房地产泡沫”言论四起,伊拉克战争导致国际股市一路下跌……然后,还遇到SARS……

繁琐的审批耽误了大好战机,但刘晓光不放弃,不灰心。错过上一轮,他就抢在下一轮第一个做出来,当市场还笼罩在SARS的阴霾里,“首创”的高管们即戴着三层口罩飞赴香港。

不久,香港及欧美股市强劲反弹。“首创”抓紧机会出击——2003年6月3日,刘晓光一行6人会同汇丰银行投资银行部亚太区主管等开始了海外路演推介活动,绕了大半个地球……

这也是发生SARS疫情以来,首家中国公司的全球公开招股。良好的业绩,以及北京2008奥运,最终让刘晓光收获了成功:2003年6月19日,“首创置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11.4亿。

推动“首创置业”香港上市的过程中,“首创”还在金融业干了一件大事:于2002年与全球最大金融集团ING国际集团组建合营保险公司。

在这一系列资本大运作之下,到2010年年底,“首创”可支配的金融资产已超过120亿元,其地产业务也在资本的支持下,扩张到中国三大核心经济圈的10座中心城市。而“首创置业”的总资产也已超过270亿,房屋销售面积达337万平米,签约额125亿元,在全国房地产企业居于领先地位。

“两轮驱动战略”,使“首创”的产业和资本相得益彰。资本的轮子不断将资本和先进管理经验输送给产业,产业的轮子则支持资本的轮子转得更好。

首创集团在他的带领下,竟起死回生般成了资产总值2200亿元的500强企业新国企,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刘晓光在逆境中扬帆,一战成名,在风云变幻的商场上,坐稳了京派开发商的头把交椅。

05

深耕二十余载,无论是炮轰如任志强,圆滑如潘石屹,还是大起大落如王石,在他面前都要敬畏三分。

但是,一次去沙漠的机会,让他意识到自己在造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北京飞涨的房价,雾霾,沙尘暴的来袭......

2003年,刘晓光到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沙漠参加一个会议。

当他一走进沙漠,就彻底的被震撼了,黄沙盖天,狂风呼啸,他眼睁睁看着,从裸露干旱的土地上卷起的,成千上万吨的沙土吹向了中国的北方,阿拉善俨然已成了中国沙尘暴的源头。

看着眼前的景象,刘晓光不禁猛地一下,双膝跪在了沙丘上;他捧起黄沙,仰天长叹,那一刻,泪和沙交融在了一起,他的心里实在难受极了,他说: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正在毁灭自身!

他开始思考:祖国富裕了,可当我们在向自然索取之时,又该怎样来回馈自然呢?在繁荣富强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子孙后代更需要的是什么?

他下定决心要把余生的激情和价值,留给中国的环保事业,阿拉善从此种在了他的心田上,刘晓光与沙尘暴的治理,也成了他余生的主旋律。

从阿拉善回来后,刘晓光立刻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中国的企业家们弄到一起去治沙,企业家们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那么也到了他们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了。

于是,他立即给企业家们打电话,前前后后打了100多个,电话里面直接说,你必须参加,不参加以后大家别谈事儿了。

他向来为人厚道,办事靠谱,不管是做官还是当企业家,都帮了不少人,人缘极好。这次他邀请,很多人当场答应,但也有持观望态度的。

王巍就问:我们还能活几年?做企业和环境生态有什么关系?

刘晓光问他:你怎么不想想你的后代?我们能做的,除了治沙以外,要引起大家对环保的注意。做公益是如此,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如此,都是一个过程。知识不够才要学习,看过去人们怎么做,过去发生过的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的,最后演变成什么了。

就这样,中国企业家的半壁江山都被他忽悠了过来。当时中国80多位商界大佬,纷纷表示支持他,承诺每年出资10万,连续10年,在阿拉善治理沙尘暴。

2004年,刘晓光和80对位商界大佬共同发起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保护协会”。

能让这群极具个性又善于钻研的商界大佬们,齐心协力,共同来做一件事的人,也只有他刘晓光了。

在成立大会上,他被全票选为协会首届会长。他对企业家们说:衣食虽已富足,担当责任无涯,保我碧水蓝天,于人浩然天下。铿锵有力,字字珠玑。

他说:中国企业家有两个奖章,一个是金钱奖章,他能创富;一个是社会奖章,他要担当。有了金钱奖章之后,一定要追求社会奖章。这就是我所尊重的企业家的价值。

可协会成立后,这群明星企业家们,也很快陷入了“作秀”诘难中,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坚持着,证明着。只要是协会的事情,无论多忙,他一定会抽出时间来,白天不行晚上,晚上不行深夜,平日不行假日。

就这样一个创办人,在地产圈之外,也赢得了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06

可到了2006年,他却突然遭遇了一件事。那年北京回收了鸟巢边上的摩根中心,也就是现在的盘古大观。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要公开“招拍挂”,首创、万科、华远三家公司都参与了。

过了几个月,刘晓光突然被请去配合调查,在里面待了三个多月。

刘晓光的好友潘石屹回忆到:他出来的时候,气色很不好,手抖的厉害。从这以后,他的身体就开始出现了问题,病的一天比一天重。朋友们都很为他担心,劝他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他根本听不进去,而是更加疯狂的投入到治沙工程中去。

13年来,阿拉善SEE累计种植38.1万亩梭梭树。这种植物能在沙漠生存,成片地生长在沙漠上,是治理沙尘暴的第一卫士。

2014年,阿拉善SEE计划在10年内,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荒漠植物,用以改善周边1300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并通过造林地衍生经济价值,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截至至2015年年底,阿拉善慈善公益,已累计投入环保公益资金2.7亿,支持了40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及个人,推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和民间环保行业的发展。

他们还推出了“卫蓝侠招募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环保志愿者。一旦有志愿者,发现某地被严重污染,就可以上报给阿拉善SEE。

十几年过去,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事务会员达到600多人已经成为中国目前,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

这件事一做就是十几年,沙漠中的绿色在一点点变多,而刘晓光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他曾说,我这一生,最有价值的事,就是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然而他最后,甚至都没有钱付医药费,还是老哥们儿几个凑的。

2017年1月16日,退休仅一年后,刘晓光再也没有醒过来,还有一个月,就是他62岁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