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专访】他是一个日本人,中国却为他立雕像


“日本自卫队应该放下枪炮,拿起铁锹去中国的沙漠种树!”

 ——远山正瑛

 雕像中的人叫远山正瑛,日本农学家,曾任鸟取大学农学系教授、日本沙漠实践协会会长。而上面的题字“绿色使者”,则出自目前仅剩唯一一位出生在1920年之前的中共元老(正国级)、百岁老人——宋平老先生。

在中国能享有雕像待遇的,不是国家领导人就是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而考虑到曾经的历史,为日本人在国内立雕像更是罕有所闻,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最近肆虐北京的沙尘暴和大风,这些沙暴的源头来自河北的坝上地区及内蒙的荒漠地区,比如曾经的恩格贝荒漠,而这里,就是远山正瑛老人在他生命里的最后14年战斗过的地方。

世界治沙专家,学生时代就与中国结缘

时间回到1930年代,当时远山正瑛从京都大学结业,作为日本政府派往中国的留学生来到了北京,并在西北多个荒漠地区开始考察。与日本的满眼葱绿不同,这种直连天际的漫漫黄沙给他带来强烈的冲击久久不能忘怀。

回到日本之后远山正瑛去了日本沙丘最多的地方——鸟取县,在当地的鸟取大学任教,并开始研究荒漠。他当时的成绩有多厉害?—— 他把日本鸟取市的鸟取沙丘治理完了,仅留一平方公里作为供日本国民参观的标本。

之后通过他的长期努力,日本海岸线的近24万公顷沙丘得到了有效治理,远山正瑛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治沙专家,日本天皇曾多次接见他, 美国《明星》杂志称誉他为“日本沙人”。

退休后反而来到中国,70岁高龄在沙漠种树

1972年,中日恢复正常邦交,而当时远山正瑛已经退休了,他并没有选择在国内安享晚年,而是急不可待地前往中国兰州沙漠研究所,并奔赴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阿拉善左旗,进行沙漠治理。

远山正瑛认为中国东西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西部人口过于稀少,除了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荒漠化造成了沙进人退。而唯一能阻止沙漠蔓延的就是栽种植物,形成防护植物带。

在最初几年,远山正瑛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兰州沙漠研究所人员一起研究治沙,后来他感到仅仅研究还不行,必须自己去身体力行,去种更多的树和草,而他当时已经快70岁了。他曾经说过“中国的沙漠治理专著不少,但实干的人不多”。

1979年,为了实现让更多人为中国沙漠种树种草的目标,他回到日本组织成立了“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协力队”,带着日本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自费种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可能放到现在社会很多人会想“他图什么?”,不过事实是:在老人的感召下,他的子女和越来越多的日本友人,真的加入到来中国义务种树的大军中,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1万人,其中包括日本前大藏大臣武村正义。捐献财物已超人民币200万,治理荒漠累积已超2万公顷。

一位当年随侵华日军到过中国的日本老人说:“来到恩格贝,我的心都在颤抖。当年我是扛着刀枪来的;现在,我是扛着树苗来的,我栽下的每一棵绿树,都是一份深深的忏悔。

遇到知己,相见恨晚

1989年春,有一位叫王明海的企业家来到内蒙古恩格贝草原,买下了30万亩荒滩,本想种草养羊,但大风扬起的漫天黄沙让他意识到了治沙责任。于是他带领一批志愿者在恩格贝开始了治理沙漠工程,并自称为“治沙部落”。

远山正瑛听了这个“治沙部落”的故事,急切地飞往内蒙草原,要求去当一名治沙志愿者,尽管他已84岁。远山正瑛还和王明海约定:今生今世,不治住沙,就不离开恩格贝。

为了筹集治沙经费,远山正瑛在日本NHK电视节目中发表演说,呼吁日本人关心中国的治沙事业。许多日本人被远山正瑛的的精神打动,纷纷捐款采集草籽,并很快将1000多公斤葛藤种籽送到远山正瑛手上,让他带到了恩格贝。

在内蒙古恩格贝治沙的岁月,就是远山正瑛生命的最后14年。人们常能看到一位头戴遮阳帽,身穿工作服,脚蹬一双高筒雨靴,背着一个工具袋的老人的身影。

14年里,他渡过了自己的耄耋之年,每年工作八九个月,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不仅如此,他还号召日本国民每周省下一顿午餐钱,来支援沙漠绿化。

老人走了,留给中国一笔丰厚的财富

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因肺炎在鸟取市逝世,享年97岁。

而他生命里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恩格贝,曾经一望无垠的30万亩荒漠,如今已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栽植乔木300万株,种植灌木3万余亩,种草5万亩;引洪开发土地1.2万亩,种植经济作物1000余亩,建起葡萄园两处80亩、花园100亩、草籽基地300亩、苗圃250亩,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5%达到了40%。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沙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新培育的恩格贝新品系白绒山羊被专家称为我国最有前途的山羊;被人们誉为畜禽业“超级明星”的鸵鸟养殖,已成为恩格贝沙产业的龙头产业,数量超万只,成为我国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养殖基地;甘草、沙葱沙芥苦菜沙生植物成为抢手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碧水蓝天,英雄业绩,一起构成恩格贝丰厚的文化现象和旅游资源,如今的恩格贝已发展成为集沙漠珍禽动物观赏、大漠风光观赏、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游客综合服务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区,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慕名而来。

而这一切存在的基石,是远山正瑛以及受他感召的人们,数十年的艰苦奋斗,要知道在沙漠里种活一棵树,要花费正常情况下数倍的时间和心血,更不用说十几年生活在荒漠中恶劣的条件下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恩格贝生态区,更重要的是治理荒漠的经验和典范,这同时也为改善中国人口众多而土地稀缺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他曾经这样说:“21世纪是沙漠开发的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出路,在于中国沙漠的开发利用。”

心系沙漠,永留中国

老人走后,按照他的遗嘱,骨灰一半埋在了故乡,而另一半送往中国,埋在恩格贝这个他最后战斗过的地方。

老人这一生与中国有缘: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荣誉公民、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在他离开后,中国政府授予“沙漠绿化之父”称号,并在恩格贝为他建造了等身大铜像。

我余生将致力于治理中国沙漠。

我要再活30年,活到130岁,150岁。

可是中国太大了,沙漠太多了,

所以,我很痛苦。

—— 远山正瑛

绝活专访原创内容经受访人授权发布,最终解释权归受访人和绝活传媒所有。欢迎转载并请注明出处。转载,素材、投稿请联系绝活专访小编(58557695)。

绝活专访编辑:木星